2024年12月,鄂尔多斯《推进新型研发机构集群建设》改革案例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市域案例,是自治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市域案例,这是鄂尔多斯持续深化改革、展现科技“突围”力量的生动实践。
新型研发机构是打破传统发展路径壁垒,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融合的关键载体。鄂尔多斯把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高端人才引进和培育作为“一把手”工程推进,新型研发机构集群加速崛起,科技“突围”和科技创新力量强势形成。
科技支撑是产业升级的“磁力纽带”
近日,鄂尔多斯实验室传来好消息,由清华大学和鄂尔多斯实验室等机构共同开发的“百兆瓦时(MWh)级长时高效高温流态化工业热储能示范装置工艺包”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已具备技术的工业化示范和推广应用。该技术将搭建起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波动性供给与传统能源化工稳定运行需求之间的桥梁,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
鄂尔多斯实验室是自治区首批内蒙古实验室之一,也是内蒙古首个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的科研工作站。
“实验室利用高端设备做世界级科研,为全区的能源升级转型提供有力科技支撑。”鄂尔多斯实验室高端测试中心首席科学家杨艳辉介绍,实验室建立国际顶尖的高端电镜材料表征平台与大数据材料智算平台,加速中试与产业化进程,更好地服务于煤炭、天然气产业,助力企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鄂尔多斯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内蒙古研究院、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鄂尔多斯研究院……近年来,一批批新型研发机构相继扎根“暖”城,成群成势,成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核心力量。
灵活机制是高端人才的“引力漩涡”
走进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展厅,充满科技感的大屏幕上展示着一个个顶尖人才团队及其最新科研成果。
“研究院组建了以金之钧、李根生院士为带头人,北京大学知名教授、学科带头人为首席科学家的科研团队。”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行政高级主管武燕介绍,研究院创新性地实施了北大首席科学家+鄂尔多斯属地首席助理+鄂尔多斯科研团队相结合的组织模式,保证北大学术资源充分利用,又紧密结合鄂尔多斯地方人才,保证了团队管理的系统性和高效性。
目前研究院共有94名全职人员,211、985、海外高校员工达到77%,硕士博士员工比例达到73%。吸纳了国内知名高校60余名知名学者为外聘专家,形成技术实力雄厚、学科结构合理、梯队完整的人才团队。
与此同时,鄂尔多斯积极推动院士专家和科研机构同招、同建、同引。引进金之钧、武强2位院士分别担任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院长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内蒙古研究院院长,聘请清华大学魏飞教授担任鄂尔多斯实验室主任,聘请21位院士为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特聘科技顾问。院士的引进,也推动了创新平台的建立与发展。2021年以来,鄂尔多斯共新增8家院士专家工作站,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政策体系是创新生态的“强力支撑”
2021年以来,鄂尔多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科技兴蒙”行动,全面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制定《建设全国一流创新生态实施方案》,印发《鄂尔多斯市企业家与科学家“握手”行动方案》,出台鄂尔多斯市“科技新政30条”,累计兑现政策资金10.1亿元,受益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600多个。建立市本级财政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投入逐年递增机制,2023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达到20.4亿元,有力激发了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
从荒芜到繁华,随着政策“磁吸效应”持续放大,各类创新平台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人才纷至沓来。
目前,鄂尔多斯共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264家,其中,国家级6家、自治区级258家。仅2024年,全市新型研发机构新刚性引进科研人员174人,硕博占比达到91%,新增知识产权106项,增长9倍多。
上一篇: 包头市2024年度科技创新十件大事发布
下一篇: 首府科技城跻身全国科技城百强榜前列
主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内蒙古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蒙ICP备19000555号
|
![]() |